手足口病 的癥狀及預防2008/5/14 17:59:29
手足口病的癥狀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較急,患兒常有發熱,體溫38℃~40℃,熱程多為4~7天,7天以上者少見。病初部分患兒多伴有流涕、咽痛、厭食、嘔吐、腹瀉等癥狀。病后不久在患兒手足遠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現紅色小丘疹,并迅速轉為小皰疹,直徑2-4mm,如米粒大小,呈圓形、橢圓形,周圍有紅暈。此種皮疹有時在患兒臀部及肛周也可見到。在臨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皰疹為主要特征,故通稱為手足口病�?谇话捳疃喾植荚谏�、頰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體等處,并很快變成小潰瘍,患兒流涎(流口水),吃東西時痛,甚至影響進食。
極少數重癥患兒可出現精神不振,嗜睡、頻吐、甚至抽搐,也有的患兒表現為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心前區不適、心動過速、心動過緩、腹痛、手腳發涼等。如出現這些情況多提示病情較重,可能并發了腦炎、腦膜炎、心肌炎等病癥。
哪些人容易患這種疾��?
五歲以下嬰幼兒多發,成人也可感染。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差,不良個人衛生習慣易引發該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較輕,可治愈。少數患者可出現腦炎及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發病特點:年齡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歲,最小的才1歲左右,其中2—3歲的居多;其次,發病地區分散,且主要在農村地區。
該病通過什么途徑傳播?
1.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故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
3.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學校、幼托機構如何預防?
學校、幼托機構一旦發現出現發熱、皮疹等不適癥狀的孩子,應做到以下幾點:
1.指定專人或兼職教師負責本單位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匯總與報告工作。一旦發現有發熱、皮疹等不適癥狀的患兒后,要由疫情報告人作進一步排查,一旦懷疑為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立即向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同時向屬地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報告,并立即通知患兒家長,及時送醫院進行診治。
2.加強學生晨檢、因病缺勤登記工作,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3.注意教室換氣通風,特別是幼托機構要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的機會。對住校學生及幼兒宿舍的被褥、衣服要放在陽光下曝曬。
4.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與家長一起教育學生及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重點是飯前便后要洗手;同時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更不要用家長自己嚼過的食物喂食孩子。
家庭如何預防小兒手足口��?
1、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如飯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飲開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飯剩菜要完全加熱后再食用。
2、家長要經常對孩子居住的房間進行通風換氣,盡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是盡量避免與其他有發熱、出疹性疾病的兒童接觸,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3、注意孩子營養的合理搭配,還要讓孩子休息好,適當曬曬太陽,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4、家長要注意家庭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庭成員的衣服、被褥要在陽光下曝曬。家禽、家畜要圈養,避免人、畜混住一處,尤其要減少兒童與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觸。
幼兒預防5項措施
幼兒預防須采取5項措施: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相關鏈接
■
手足口病有成熟的臨床治療方案
有關專家表示,手足口病在臨床上已有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案,一般愈后良好。據悉,衛生部已經在5月2日頒發了“手足口病治療指南和診療方案”。
如果沒有合并癥,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愈。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癥處理,可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藥物,有合并癥病人可肌注丙種球蛋白。孩子患病期間,家長應加強護理,幫助孩子做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后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腦炎、腦膜炎、弛緩性麻痹等病癥,患兒應及時就診、復查。
成人帶手足口病毒不會發病
但可作為介質傳染兒童
原衛生部部長張文康說,雖然目前手足口病只在兒童中發病,但成年人依然可以成為病毒傳播介質,而不良衛生習慣更使得發達城市的兒童也有可能染病。
張文康表示,目前來看,南方發病較北方多,這并不表明病毒具有地域性特點。中華醫學會秘書長吳明江說:“有些傳染病多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農村偏遠地區傳播發病,但很多衛生條件達標甚至比較好的城市也有發病,這與不良衛生習慣有關,成人尤其要提高警惕。抵抗病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洗手,同時,不僅要給孩子做好清潔衛生,自己也要保證衛生,如果出入了可疑環境,在徹底清潔前,最好與身邊的兒童隔離,因為成人不會發病,卻會把病毒帶給孩子�!�
不可混淆的概念
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是由人腸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疾病的總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手足口病,部分EV71感染患兒表現為皰疹性咽峽炎,重癥患者出現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脊髓膜炎、肺水腫、肺出血等。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臨床癥候群,具有臨床表現多樣的特點,多數病例臨床表現較輕,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病例出現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引起腦炎、心肌炎、肺水腫、弛緩性麻痹等癥狀,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包括柯薩奇病毒A組、腸道病毒71型等。
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現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現為其他疾病,手足口病可以由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柯薩奇病毒A組等其他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但根據國內外資料,與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發生重癥感染的比例較大,病死率也較高,重癥病例病死率可達10%-25%。
由于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臨床表現多樣,臨床上缺乏簡便、快捷的診斷方法,所以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的診斷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