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新聞,某80后作家出了一本關于炒作的書,大有中國炒作學開山鼻祖的味道。其實說白了,所謂的炒作,喜劇大師趙本山有一個很精辟的詞:忽悠。按照正式的說法,炒作是一種造勢行為,就是不惜一切手段把事情鬧大,哪怕事情本來很不起眼,甚至是子虛烏有,都能經過媒體的渲染即炒作達到知名甚至轟動的效應。因此,商家為了促銷產品,大搞各種“擦邊球”活動,一經媒體炒作就身價倍增。其實,產品還是那樣的產品,但其知名度卻隨媒體炒作而升值。這樣抬高或多或少地帶有夸大或編造內容,屬于虛假傳播。
那么,為何商家還如此熱衷于炒作呢,因為商家把炒作當做了
網站制作產品是一個企業的根本,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僅憑炒作,能長遠發展嗎?還是以最近的奶粉事件為例,作為一家企業,應該老老實實經營自己的產品,把質量搞上去才是正路子,如果企業把精力花在如何炒作上,整天在中央臺花費大量精力和資金做廣告,卻忽視了產品質量,最后導致危機爆發,多年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轟然倒塌,不能不引起我們警醒。因為消費者不是傻子,開始你可以欺騙,但是時間長了,早晚會露出馬腳。比如,你整天忽悠消費者,說我的產品經過多少工序檢驗,我的奶牛質量多么好,我的牧場多么環保,但是,請問,你這么好的管理,三聚氰胺是怎么回事呢?連最基本的有毒物質你都控制不住,導致那么多無辜的兒童受害,你還好意思說你的管理是星級的嗎?除了你的忽悠水平是星級的,你的管理一塌糊涂。
類似的這樣的
網站建設企業炒作還有很多,比如,普通的保健品說成是治療癌癥的良藥,普通的白酒夸大它的醫藥價值,好像只要吃不死人,企業什么噱頭都敢玩。有意思的是,很多企業靠炒作起家,最后也因為炒作而倒閉。比如三鹿、三株等。因為這些企業只是嘗到了炒作的甜頭,把炒作當成了企業的成名法寶,正是這種南轅北轍的做法,把本來該放在生產和研發方面的力量,全都放在了炒作上,導致企業的后勁不足。另外,炒作也使得企業偏離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不僅破壞了市場的游戲規則,同時也蒙蔽了自己的眼睛,直至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