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即墨:傳統技藝小笤帚掃出致富路
發布:2020/12/26 10:19:09 來源:轉載 瀏覽次 編輯:佚名
12月24日,冬日的陽光溫暖地照在山東青島市即墨區通濟街道北龍灣頭村的農家小院里。農家院里堆滿了扎好的笤帚,農民們一邊談笑風聲,一邊忙個不停,勞動的喜悅充滿了小院。村民趙良德和妻子正在院子里忙活著扎笤帚。
笤帚,人們日常生活必備品。一根腰帶、一段細鐵絲、一把腳蹬、一捆高粱穗,幾根笤帚糜子,通過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勒勒、扎扎、捆捆,很快就變換出了一把把漂亮的笤帚�!霸灾闶俏覀兇逡淮淮鷤飨聛淼氖炙�,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工藝流程全部是手工作業�!痹谝患彝プ鞣�,正在忙活的村民趙良德說。
據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該村家家戶戶都扎笤帚,是遠近聞名的“笤帚村”。由于加工量小不成規模,利潤低,后來有些人就不干了�,F在還有幾個零星加工戶。扎笤帚技術含量不高,一般人跟師傅學兩天就會了,一人一天能加工50多把。全村從業戶數達200余戶,占全村總戶數的90%,笤帚村由此誕生。村民由原來的趕集銷售變為坐家發貨,煙臺、威海、濰坊等地的客商紛紛來村訂購。在贏得市場的同時,村民收入水漲船高,戶均年收入達萬余元。
問及為啥只有家加工戶堅持下來時,趙良德說:“現在信息傳遞快,交通也發達,本地原材料缺,可在網上購原材料。銷路窄,可在網上接訂單。我們用的原材料都是從東北等地購買的。在網上接到訂單后,按客戶的要求進行加工,完工后人家會來拉貨,也可以通過物流公司發貨,省心又省力。雖然每把笤帚只賣十幾元錢,但銷量很大�!�
傳統在于傳承。到目前全村只剩幾戶村民還在扎笤帚。不過,這會兒的扎笤帚已不是生活所迫,更多的是對過往生活的一種念想,是對保護好和傳承傳統技藝的一種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