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街道深耕中醫藥產業,產居融合促振興
產業驅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即墨區靈山街道聚焦中醫藥產業,鏈接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構建起完備產業生態。這個昔日的傳統農業鎮,也成功蛻變為山東省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
初夏時節,靈山街道中草藥基地內,萬畝丹參正值花期。55歲的閆瑞英前兩年將家里的八畝土地流轉給了基地,每年坐享六千多元流轉費不說,自己還成了基地里的“產業工人”。
靈山街道中姜戈莊村村民閆瑞英說:“2018年就把土地流轉出去了,一畝地八百塊錢,現在沒有地就出來打個工,一個月四千左右,在這挺好的,中午還管頓飯�!�
靈山街道域內土地疏松多沙,這種地,因為保不住肥水,糧食產量一直不高,卻正好適合種植黃芩、丹參等中草藥。但種藥,農民一不懂技術,二擔心風險,大家伙心里都沒底。當地政府經過調研考察,果斷引入專業公司,成立合作社,將土地實行統一流轉經營。
青島海緣道地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建國告訴記者:“政府集體流轉土地,我們企業為龍頭,對農民第一提供優質的種苗,第二提供適合這個藥材跟土地的化肥,第三輸出技術,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收購,包銷�!�
新的經營模式下,叫好的不止村莊和群眾,有了成方連片的土地,企業也放開了手腳。眼下,這批丹參、黃芩的種苗雖然剛栽種不久,卻早已找好了下家,供不應求。
“一萬畝的丹參,包括幾千畝的黃芩都是以下游的訂單來定期生產的,目前有揚子江、九州通、山西振東、千禾藥業、山東省藥材公司等等二十幾家都簽訂了購銷合同,從目前購銷合同來看他們要的量跟我們的產出量還是有缺口,這個缺口基本上在一千多噸�!鼻鄭u海緣道地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建國說道。
有了龍頭企業的帶動,中草藥種植在當地風生水起,目前種植面積已達兩萬畝,涵蓋丹參、黃芩、杜仲等十幾個品種。規模有了,如何進一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拓寬中醫藥產業鏈?當地政府規劃建設了占地5平方公里的生物醫藥產業園,打造現代中醫藥產業貿易集聚區,目前已經落戶了青島藍谷藥業、瑞利生物等10多家企業。
青島藍谷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孫波接受采訪時說:“在這個集聚區里,政府大力支持,既解決了我們企業上游產業鏈的問題,就是說產業基地種植,加上原材料,中藥材的原料,同時又解決了我們下游相關的各個企業,有中醫藥的,有研發機構,有生物醫藥的�!�
隨著土地規�;�、產業特色化進程的加快,靈山街道又適時啟動美麗宜居新型社區建設。去年底剛剛完成回遷的孟沙河社區,讓周邊七個村莊6000多名村民圓了新居夢。76歲的社區居民張德言、張義福老哥倆還將這里的變化編成了一段快板。
“樓房座座平地起,到處都是柏油路,盞盞電燈亮又明,條條大路寬又平,兩邊綠化青又紅,人民過上了好生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產黨,領導得好,吃得好,穿得好�!�
通過產業化帶動,目前,靈山街道土地規�;洜I5.85萬畝,63%的土地流轉給大型中藥和花卉種植基地,帶動近萬名農民就地轉變為職業農民,人均增收3萬余元。2020年,轄區42個村村集體平均年收入15萬元,其中20萬元以上村莊26個。
靈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汪二立這樣說:“把土地規�;洜I,村莊布局調整,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四種鄉村振興要素資源統籌起來,充分發揮產業驅動作用,推動土地規�;�,產業園區化,人口社區化,打造產居融合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