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海街道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發布:2023/12/7 10:38:19 來源:即墨信息港 瀏覽次 編輯:佚名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近年來,潮海街道圍繞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深入學習踐行“浦江經驗”“楓橋經驗”,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沉,上下互動、雙向發力,牢牢抓住“前端預防、中端化解、末端鞏固”三個環節,努力實現“小事村居調、大事街道解、矛盾不再生”。2022年,街道全年實現進京訪“零登記”“治重化積”交辦案件全部清零,獲評“全省和諧城市社區建設示范單位”“平安山東建設先進集體”等稱號。今年以來,轄區初信初訪53件,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2.05%。
強化前端源頭預防,實現“小事村居調”
“三網融合”,民情收集全覆蓋。建立網格、黨格、警格“三網融合”體系。將轄區村莊、社區劃分成197個網格,支部書記擔任網格長,配備125名城市社區專職網格員、72名村莊兼職網格員以及3000余名樓棟(單元)長,構建“街道-社區-村居-基礎網格-樓棟單元”五級網格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網格黨支部38個、樓院黨小組79個、黨員中心戶97戶,將居民黨員、在職黨員、志愿者融入網格體系,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鏈條。同時,實施“警格+網格”服務群眾試點,民輔警與網格員聯動,協調做好為民服務工作。通過“三網融合”,實現各類民情巡察收集全覆蓋、群眾訴求快響應。今年以來,已累計收集網格事件4.2萬件,處置率達100%、辦結率達99.6%。
“馬扎議事”,群眾訴求就地解。立足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立“會走的紅馬扎”協商議事會,將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耆老鄉賢等作為社會治理主體,群眾的訴求在哪里,“馬扎”就坐到哪里,服務就開展到哪里,將協商議事陣地由會議桌、辦公室搬到群眾“家門口”,形成協商討論、談心談話不拘一格的議事模式。截至目前,通過“馬扎議事”聽訴求、講政策、解疙瘩、辦實事,已先后破解了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停車難、路面破損、下水道堵塞等80余個焦點難點問題。
倡揚文明,社會和諧樹新風。修訂鄉風文明評議細則,完善30個村級鄉風文明議事會,調整充實30個村莊紅白理事會,指導村莊研究制定“紅白喜事”等各類村規民約,培育起向上向善、互幫互助的良好鄉風。建成45個文明實踐所(站),開展系列主題文明實踐活動,在重要節日期間舉辦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等活動,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廣泛開展“潮海之星”“好婆婆”“好媳婦”及“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系列評選,挖掘身邊先進典型,示范引領居民素質提升。目前,先后有12名典型人物上榜省、市、區“身邊好人”“道德模范”,260余名“好黨員”“好媳婦”“好婆婆”“優秀退役軍人”受到表揚。
注重中端矛盾化解,實現“大事街道解”
聯合辦公,閉環受理群眾訴求。打破以往各職能部門、社區、網格、企業分線受理模式,抽調網格辦、居管辦、綜治辦、綜合執法等部門專精力量入駐街道社會治理中心聯合辦公,“一站式”聯動受理網格排查信息、人民調解信息、群眾來電來訪、直通聯辦和即訴即辦等平臺轉辦信息,現場轉辦處置,建立清單臺賬、實行銷號管理。事項處置完畢后,及時通過平臺閉環系統反饋,實現矛盾糾紛風險隱患的精準掌控和統一調度。今年以來,累計接辦事項9687件,轉辦時間縮短30分鐘、處置時間縮短2個工作日,閉環管理率達到100%。
下沉一線,主動化解矛盾糾紛。建立“領導包村、干部聯村”工作機制,全面推行“一線工作法”,將走訪工作同“大興調查研究”相結合,常態化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排查”活動,“一把手”帶頭,黨政班子成員定期下沉到包聯村莊走訪調研。對群眾反映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真解題、解難題。今年以來,街道黨政領導累計入村走訪150余人次,現場協調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拆遷安置、欠薪欠費等矛盾問題61個。
專班攻堅,抓住重點集中突破。堅持“一個問題、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套方案、限期辦結”,聚焦信訪積案、產權登記等7個方面歷史遺留問題一對一成立工作專班,由黨工委書記牽頭掛帥,每個專班由分管領導擔任班長,落實包閱卷、包審查、包化解“三包”工作制。其中,包閱卷,即由專班班長負責研究所包領域問題,對問題事實、證據采信、法律適用等事項充分把握、直接認識,找準矛盾根源;包審查,即專班定期深入一線與群眾見面,對所有遺留問題不限原調查結論、不限原處理意見,就群眾訴求是否合理合法和處理過程、處理結果是否規范等事項重新評估評價。對存在異議的,通過召開聯席會議、公開聽證等方式重新調查復議、研究處理;包化解,即對遺留問題一對一領取化解,一包到底、限期辦結。今年以來,攻堅專班已妥善化解物業糾紛、飛線充電等20余項基層治理難題。
抓牢末端成效鞏固,實現“矛盾不再生”
暖心回訪,提高服務滿意度。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辦理情況定期分析研判回訪制度,對按程序辦理完畢的群眾投訴事項或矛盾糾紛處置結果進行評估,及時關注糾紛動態,定期以電話回訪或實地走訪等方式,全面掌握群眾對處置結果的滿意度。對成功化解的矛盾糾紛,及時關注糾紛動態,做到調解一件、教育一片、預防一批。對一些未能及時有效履行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包抓責任人通過上門走訪傾聽當事人訴求、開展法治宣傳、情感疏導等方式,督促引導當事人積極履行義務、依法處理問題,有效避免問題積累、矛盾疊加。
長效施治,避免問題再發生。注重梳理群眾反映集中的共性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追本溯源、分析倒查,健全機制、系統施治,通過化解一個矛盾糾紛,推進一批“類似問題”解決,避免一批“類似事件”發生。如,針對群眾訴求、矛盾糾紛多發于老舊小區的問題,街道經研判確定其根本原因為老舊小區物業缺失、管理混亂。在深入摸排的基礎上,成立了14支以社區黨員為骨干的“紅管家”隊伍,為管理薄弱的老舊小區配上“新物業”。目前,“紅管家”隊伍已累計服務居民身邊“關切事”100余次,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強化前端源頭預防,實現“小事村居調”
“三網融合”,民情收集全覆蓋。建立網格、黨格、警格“三網融合”體系。將轄區村莊、社區劃分成197個網格,支部書記擔任網格長,配備125名城市社區專職網格員、72名村莊兼職網格員以及3000余名樓棟(單元)長,構建“街道-社區-村居-基礎網格-樓棟單元”五級網格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網格黨支部38個、樓院黨小組79個、黨員中心戶97戶,將居民黨員、在職黨員、志愿者融入網格體系,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鏈條。同時,實施“警格+網格”服務群眾試點,民輔警與網格員聯動,協調做好為民服務工作。通過“三網融合”,實現各類民情巡察收集全覆蓋、群眾訴求快響應。今年以來,已累計收集網格事件4.2萬件,處置率達100%、辦結率達99.6%。
“馬扎議事”,群眾訴求就地解。立足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立“會走的紅馬扎”協商議事會,將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耆老鄉賢等作為社會治理主體,群眾的訴求在哪里,“馬扎”就坐到哪里,服務就開展到哪里,將協商議事陣地由會議桌、辦公室搬到群眾“家門口”,形成協商討論、談心談話不拘一格的議事模式。截至目前,通過“馬扎議事”聽訴求、講政策、解疙瘩、辦實事,已先后破解了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停車難、路面破損、下水道堵塞等80余個焦點難點問題。
倡揚文明,社會和諧樹新風。修訂鄉風文明評議細則,完善30個村級鄉風文明議事會,調整充實30個村莊紅白理事會,指導村莊研究制定“紅白喜事”等各類村規民約,培育起向上向善、互幫互助的良好鄉風。建成45個文明實踐所(站),開展系列主題文明實踐活動,在重要節日期間舉辦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等活動,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廣泛開展“潮海之星”“好婆婆”“好媳婦”及“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系列評選,挖掘身邊先進典型,示范引領居民素質提升。目前,先后有12名典型人物上榜省、市、區“身邊好人”“道德模范”,260余名“好黨員”“好媳婦”“好婆婆”“優秀退役軍人”受到表揚。
注重中端矛盾化解,實現“大事街道解”
聯合辦公,閉環受理群眾訴求。打破以往各職能部門、社區、網格、企業分線受理模式,抽調網格辦、居管辦、綜治辦、綜合執法等部門專精力量入駐街道社會治理中心聯合辦公,“一站式”聯動受理網格排查信息、人民調解信息、群眾來電來訪、直通聯辦和即訴即辦等平臺轉辦信息,現場轉辦處置,建立清單臺賬、實行銷號管理。事項處置完畢后,及時通過平臺閉環系統反饋,實現矛盾糾紛風險隱患的精準掌控和統一調度。今年以來,累計接辦事項9687件,轉辦時間縮短30分鐘、處置時間縮短2個工作日,閉環管理率達到100%。
下沉一線,主動化解矛盾糾紛。建立“領導包村、干部聯村”工作機制,全面推行“一線工作法”,將走訪工作同“大興調查研究”相結合,常態化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排查”活動,“一把手”帶頭,黨政班子成員定期下沉到包聯村莊走訪調研。對群眾反映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真解題、解難題。今年以來,街道黨政領導累計入村走訪150余人次,現場協調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拆遷安置、欠薪欠費等矛盾問題61個。
專班攻堅,抓住重點集中突破。堅持“一個問題、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套方案、限期辦結”,聚焦信訪積案、產權登記等7個方面歷史遺留問題一對一成立工作專班,由黨工委書記牽頭掛帥,每個專班由分管領導擔任班長,落實包閱卷、包審查、包化解“三包”工作制。其中,包閱卷,即由專班班長負責研究所包領域問題,對問題事實、證據采信、法律適用等事項充分把握、直接認識,找準矛盾根源;包審查,即專班定期深入一線與群眾見面,對所有遺留問題不限原調查結論、不限原處理意見,就群眾訴求是否合理合法和處理過程、處理結果是否規范等事項重新評估評價。對存在異議的,通過召開聯席會議、公開聽證等方式重新調查復議、研究處理;包化解,即對遺留問題一對一領取化解,一包到底、限期辦結。今年以來,攻堅專班已妥善化解物業糾紛、飛線充電等20余項基層治理難題。
抓牢末端成效鞏固,實現“矛盾不再生”
暖心回訪,提高服務滿意度。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辦理情況定期分析研判回訪制度,對按程序辦理完畢的群眾投訴事項或矛盾糾紛處置結果進行評估,及時關注糾紛動態,定期以電話回訪或實地走訪等方式,全面掌握群眾對處置結果的滿意度。對成功化解的矛盾糾紛,及時關注糾紛動態,做到調解一件、教育一片、預防一批。對一些未能及時有效履行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包抓責任人通過上門走訪傾聽當事人訴求、開展法治宣傳、情感疏導等方式,督促引導當事人積極履行義務、依法處理問題,有效避免問題積累、矛盾疊加。
長效施治,避免問題再發生。注重梳理群眾反映集中的共性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追本溯源、分析倒查,健全機制、系統施治,通過化解一個矛盾糾紛,推進一批“類似問題”解決,避免一批“類似事件”發生。如,針對群眾訴求、矛盾糾紛多發于老舊小區的問題,街道經研判確定其根本原因為老舊小區物業缺失、管理混亂。在深入摸排的基礎上,成立了14支以社區黨員為骨干的“紅管家”隊伍,為管理薄弱的老舊小區配上“新物業”。目前,“紅管家”隊伍已累計服務居民身邊“關切事”100余次,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