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即墨區:以產居融合為導向,以產才兩旺為支撐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新市鎮
近年來,青島市即墨區大信街道圍繞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以產居融合發展為導向,以產才兩旺為支撐,加快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搭建和美麗宜居新城鎮建設,不斷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壓艙石”,蹚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以產居融合生態為導向,全面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高起點規劃農業綜合示范園區。圍繞打造向陽湖農業綜合園區,引進全省最大國企魯商集團高規格開發建設,委托袈藍設計院、浙江大學設計院高標準規劃設計,統籌推進土地規�;�、產業園區化、人口社區化,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示范標桿。
高效率建設園區安置區。集中2個月時間完成5個村莊、904處住宅房屋搬遷及5000畝土地整體流轉,14個月完成安置區一期建設,目前一期已完成回遷交房入住,群眾滿意度很高。配套建成黨群服務中心、醫療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完成地下車庫移交分配,二期建設、配套幼兒園項目也已啟動。
高水準打造田園示范社區。創新實施“667”建設模式,借力國企資源優勢,推進銀座幼教、智慧康養、智慧零售、精品旅游、技能培訓、高端農產品等“六進”社區,逐漸形成能吃、能住、能玩、能購、能讓群眾富起來、能讓村集體有收入的“六能”田園示范社區,實現農房變客房、農民變股民、農村變景區、勞動變體驗、人力變人才、資源變資本、產品變商品的“七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以產業人才兩旺為支撐,著力打造融合發展新格局
產業項目結構優化升級。輪胎制造、機械加工等高端制造產業和節能材料、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產業板塊加速培育形成,積極通過盤活閑置低效土地推動項目簽約落地,發展活力持續凸顯、潛力不斷增強。2021年建設重點項目22個,呈現產業升級、增量勃發態勢。
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聚力打造向陽小鎮鄉村振興示范區,打造完成占地約345畝的農創聯合體,同步配套建設展示中心等,實現大信農業集聚化、產業化、平臺化升級發展。升級打造田園綜合體,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延伸到現代農業產業鏈條,充分拓展拉長光伏上下游產業。
新型經營主體活力凸顯。建成新型經營主體199家,其中合作社144家,家庭農場55家,被評為省級示范單位的4家、青島市級的8家、區級4家。
人才教育高地加快打造。探索“項目+人才”發展模式,以森麒麟輪胎、魯商集團等龍頭企業為帶動,持續吸引“兩院”院士、海外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入駐,建立高層次人才隊伍。實施“鄉村人才成長計劃”項目,加強與職業技術院校合作,舉辦網紅帶貨直播、職業技能等培訓4期,累計參與1000余人次,帶動就業400余人。
以生態宜居為目標,著力打造美麗宜居新城鎮
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成立以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對人居環境專項整治任務具體細化分解。對街巷硬化和人居環境實行村莊獎懲措施,落實農村人居環境網格化管理,推進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工作。發動黨員群眾2.8萬余人次,整治村內溝渠12公里、拆除私搭亂建30余處。
加快啟動河道綜合整治。對青島市級河道桃源河一期2.3公里進行整治,完成洪江河全線11公里的整治,并創建成“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實現河暢水清目標。
有序推動民生工程改造。大信衛生院、向陽湖幼兒園等6個基本建設類政府投資重點工程均按計劃進度有序推進,配合完成國道309大修工程,對33個網格村39萬平方米進行通戶道路硬化,在21個村莊實施污水治理工程。
以鄉風文明為抓手,著力打造多元共治新格局
加強鄉村文化載體建設。強化“農家書屋”等陣地建設,開展“廣場周周演”“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進一步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集中打造和提升4處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高標準打造向陽社區1700平方米的鄉情記憶館,營造“記憶在,鄉情仍有歸途”的美好愿景。
打造“鄰里守望、和諧共治”德治文化品牌。舉辦“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以榜樣力量引領文明新風尚。發揮鄉賢在文明和諧村莊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制定大信“聚賢·共建”鄉賢隊伍評選方案,各村莊共推選各類鄉賢86人。以村規民約引導民風,結合村兩委換屆,對村規民約全部進行更新完善。
全面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堅定“兩個維護”,開展全體黨員干部理論學習培訓10次,集體研討5次,組織、接待黨員干部袁家屯紅色教育基地等累計13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