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村名故事系列——張戈莊篇
即墨地區的村名,伴隨歷史的演進,已經積淀為一種特色鮮明、內蘊豐厚的村名文化。村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符號,它凝結著歷史,承載著記憶,牽動著鄉愁。
即墨有很多聚集較近使用相同村名的村落,如某某屋子、某某溝岔、某某演泉、某某旺疃等等。

本文介紹大信街道那些叫張戈莊的村莊。
張戈莊六里
張戈莊六里在大信駐地東北9公里,流浩河支流待清河東岸。此村為明福海鄉清泉社的中心,是各張戈莊中之最先形成者,陰歷三、八逢集。其建村年代應很久遠,或系以姓氏名村,但來歷已不可考。

據傳自明永樂時(1403—1424)起,在張戈莊(六里)內,先后形成了車家街、戴家街、劉家街、彭家街、西南街等區段。1946年,我民主政府將彭家街、西南街劃為張戈莊五里,余者稱張戈莊六里,1950年合并為一村,統稱張戈莊六里。
同治《即墨縣志》所標之張戈莊,主要指此村。
張戈莊一里
據傳,明朝時期,梁姓遷至張戈莊南1.5 公里處立村,稱梁家疃。對外亦稱張戈莊。至清順治時(1644—1661),孫姓遷來此村。1946年,劃為張戈莊一里。

張戈莊二里
同期,于姓遷至張戈莊西南1公里處定居,稱于家莊。后于姓絕,呂姓昌盛,改稱呂家莊,對外亦稱張戈莊。1946年,劃為張戈莊二里。
張戈莊三里
同期,李姓遷至張戈莊西南0.5公里處建村。稱李家疃。后李姓絕,趙姓旺盛,改稱趙家疃,對外稱張戈莊。1946年,劃為張戈莊三里。村南有龍山文化遺存。

張戈莊四里
同期,張戈莊待清河西岸先后形成了張家街、王家街、呂家街,都屬于張戈莊的區段,特稱張戈莊河西。1946年,劃為張戈莊四里。
張戈莊七里
同期,盧姓遷至張戈莊南0.5 公里處立村,稱盧家莊。后司姓、王姓相繼遷來,而盧姓絕,村名仍沿用。對外亦稱張戈莊。1946年劃為張戈莊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