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為墨 烙制傳統之美!即墨金口手藝人王正勝小葫蘆上烙出“大世界”
此前,他和村里很多村民一樣,是一個書畫愛好者。在剛剛過去的幾年時間內,他愛上了葫蘆烙畫。開始自學葫蘆烙畫以來,他已經創作了600余件作品。他就是即墨區金口鎮臥牛山村王家瓦子埠網格村民王正勝。
烙畫葫蘆是一項非遺傳承項目,王正勝說,現在他已經深深愛上了烙畫葫蘆,“最為關鍵的是,我傳承烙畫葫蘆得到主管部門的支持,這讓我感覺動力滿滿,未來的日子,我會以‘火'為墨,繪制出了中國傳統之美,描繪新時代�!�
曾經他是一個書畫愛好者
10月8日,記者來到王家瓦子埠網格村民王正勝家,只見他正在創作作品,一手拿著一個葫蘆,一邊端詳著一邊仔細地用烙筆在葫蘆上刻畫,此時縷縷青煙飄過,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清香,一只活靈活現、威風凜凜的老虎便出現在葫蘆上。
談起與葫蘆烙畫的結緣,王正勝說還要從他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說起。王家瓦子埠網格村雖以農耕為主,但是村莊卻非常重視傳統文化,以書畫育人,農民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揮毫潑墨,大人小孩一起學書畫,整個村莊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王家瓦子埠網格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書畫村”。村莊目前有286戶村民,有50余位專業書畫家,還有100余名書畫愛好者。
“我們村文化底蘊深厚,我父親也是愛好書畫,尤其是擅長畫年畫,受村莊文化氛圍和父親的影響,我也自小愛好書畫�!蓖跽齽俑嬖V記者,他家里每年都種葫蘆,6年前的一天,他看到電視上有人在葫蘆上作畫,他深受影響,便慢慢學著在葫蘆上刻畫。隨著畫功的突飛猛進,王正勝也熟練掌握了葫蘆烙畫的手藝,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已創作600余件作品
烙畫歷史悠久,古稱“火針刺繡”,又叫“火筆畫”、“燙畫”,距今已有兩千余年歷史,畫者以烙鐵為筆,葫蘆作“紙”,通過電烙筆通電后產生的熱量,在葫蘆上烘燙勾勒出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創作,形成獨特的葫蘆烙畫。簡單的一個作品創作只需兩三個小時,而內容比較復雜的甚至要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
記者了解到,一個葫蘆烙畫作品的完成,大概需要5道工序,首先要選擇品質好、形態端正的葫蘆,然后進行清洗�!昂J清洗晾干以后,先要根據葫蘆的形態和大小進行不同的作品構思,小的葫蘆適合創作小的簡單的作品,比如花草和小動物等,大一點的葫蘆就適合創作內容復雜、題材宏偉的作品,比如山水畫等�!蓖跽齽僬f,構思準備好以后,下一步就要在葫蘆上用鉛筆畫出要創作的作品草圖輪廓,最后一步就是用電烙筆開始勾畫,并根據內容的不同進行顏色的加深,以此來表現作品的層次感和美感。
“葫蘆烙畫的過程中,很鍛煉人的耐心,從構思到創作需要大量的時間,精神需要時刻保持高度集中�!蓖跽齽僬f,看似簡單的線條,其實非�?简炄说墓α�,特別是筆法的輕重緩急,都容不得一絲馬虎。每次創作作品的時候,王正勝說那種身心合一的幸福感,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特別是作品得到大家的認可,作為一名業余農民書畫愛好者,更是讓他感到特別自豪。
多年來,王正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研磨技藝。他珍藏匠心,以雙手承載情懷,這是手藝人對工匠精神做出的最好詮釋。截至目前,王正勝已經創作了600余個作品,《國泰民安》、《猛虎下山》、《松鶴回春》、《富貴花開》……這些惟妙惟肖、內容豐富的葫蘆作品包含了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圖案,深受村民的喜歡和專業人員的好評。
未來,以火為墨,描繪新時代
王正勝說,他非常感慨自己遇上了好時代,“本來葫蘆烙畫是自己的愛好,因為是非遺傳承項目,現在烙畫葫蘆得到了主管部門的關注和支持�!睋私�,目前,金口鎮政府非常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特意為王正勝在鎮文化中心展廳設立場地,展出他所創作的葫蘆烙畫作品。
王正勝告訴記者,葫蘆烙畫這是一門很獨特的藝術,不光是要把葫蘆自身的特性和繪畫融為一體,同時還要根據繪畫內容加入相對應的詩詞和書法,這樣,葫蘆作品才會更豐富有意境,也更耐人尋味。而在鄉村生活幾十年,看到如今農民們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王正勝說他感觸更深�!霸瓉砦覀兇迩f環境比較差,道路也不平,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蓖跽齽僬f,現在村莊不僅鋪上了瀝青路,政府還給村民建設體育休閑廣場,各種器材都有,農活不忙時,喜歡書畫的村民可以隨時來村莊文化大院揮毫潑墨,一起研討書畫,農民們現在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用傳統文化來詮釋鄉村是最接地氣的方式,也是這位民間手藝人對家鄉最好的反哺。因此,王正勝現在創作更多的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葫蘆作品,用它們來展示新時代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人民生活的美好�!皣覈幻駨�,人民安居樂業,我愿意用手中的畫筆,來歌頌我們偉大的祖國�!蓖跽齽俑嬖V記者,對于未來,他也充滿了無限希望,作為老手藝人,也趕上了好的時代,他們有責任與義務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新的活力,當好傳統文化傳播的使者,讓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深入人心。